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黄学东院士:ChatGPT虽然厉害但不可能取代人类

时间:06-09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80

黄学东院士:ChatGPT虽然厉害但不可能取代人类

作者|章剑锋 出品|科技《科学大师》栏目 微软云全球人工智能首席技术官,是位华人,他叫黄学东。在ChatGPT火爆中国之后,我注意到了他。ChatGPT是一款由OpenAI研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微软是它最大的投资方。有关于它的神乎其神,市面上有着各种各样不好确证的传言和解读,而媒体也注意到,在它的研发团队成员中,有不少年轻的华人面孔,其中不少人的大学阶段或研究生教育是在中国国内完成的。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黄学东先后在湖南大学和清华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1987年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后又前往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93年,他加入微软公司,一呆就是30年,成为一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的华人工程师。微软先后走出过多位知名业界的华人高管,如李开复、张亚勤 、沈向洋、张宏江、洪小文、陆奇等人,黄学东相对低调很多,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推动和策划了微软公司管理层在北京组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来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于幕后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具体到面试研究院的管理者,帮助微软公司引进和面试了李开复、张亚勤、张宏江等业界大牛。今年,黄学东先后当选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成为计算机领域大陆改革开放后培养出的第一位美国双院院士。采访他时,我才知道,整个微软的认知服务,从创建到落地到推出,他一直是领导者和灵魂人物,他也是微软公司最接近ChatGPT项目的人之一。关于ChatGPT与微软现有人工智能产品的关系,黄学东向我解释说,微软认知服务,包括了微软语音,微软计算机视觉、机器翻译和Azure OpenAI services,而Azure OpenAI services就包括ChatGPT、GPT4.0、DALL.E等,它们都是同样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微软应用程序),而这些都是黄学东领导的团队在过去几年推出来的。他说,“微软认知服务是微软从人工智能研究到落地以来一个经典的产品,影响了众多的客户。Azure OpenAI的ChatGPT也是微软认知服务框架下的一个产品”。 一,你只看到ChatGPT一枝独秀,却没有看到另外90%的失败 《科学大师》:ChatGPT在中国大火,各种公司和主体纷纷进入这个研发和投资赛道,我们担心会存在某种非理性的狂热,最终把泡沫吹大吹破。您怎么看这个问题?美国也有这种情况么?黄学东:我对中国国内的情况不太了解,所以不敢随便发言。在美国,我觉得谷歌、 Meta、微软公司和OpenAI做得都差不太多,美国现有三家大的云平台在做这个事,市场上已经有的是微软和OpenAI合作推出的ChatGPT,谷歌有他们自己的东西,扎克伯格的Meta也做了一个开源的大模型,基本上就是这几家了。那Amazon (亚马逊)也正在开发他们自己的东西。还有一些初创公司,有几家也在做类似的东西,大概总共是10家左右。我觉得这样很好,有竞争才有进步。至于你关心的最后谁能跑出来,成为王者,现在从技术层面来讲,我觉得微软和谷歌无疑是处在领跑者的位置,两家的优势都是比较明显的。 《科学大师》:为什么微软这么有眼光,它能够下重注来投资OpenAI,甚至马斯克都退出了,在这个阶段,微软却走在了前面?黄学东:这得要感谢我们的CEO萨提亚·纳德拉 ,他为什么能做上CEO是有原因的。他有这个眼光,这完全是他的功劳,同时,微软一直有这种前沿探索的眼光和理念、理想,这是一种内驱力,所以才能做出这一类投资决策。微软一直以来其实也投资了很多东西,不仅仅只是投资了这一个ChatGPT,只不过大家看到的是今天ChatGPT跑出来了,跑在前面了,看到我们在这一阶段的成功,但是还有其他90%的项目是还没有成功,大家没有看到那90%的故事。 《科学大师》:陆奇最近在国内演讲中说到,像GPT这种语言大模型,微软内部也有好几千人在做,但是最终还是不如Open AI做得好,您认同他的看法吗?黄学东:我们跟Open AI一起合作做的这件事,它是在微软的云平台Azure上,一起做的,所以你不能说微软就没有做好,我们有这个基础,而且创新也是基于这个基础,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也不能说微软人工智能团队就无所作为,在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机器翻译等方面,这些微软现有的认知服务,它的性价比还是业界第一的。很多人没有看到微软的人工智能研发是一个多维的东西,在这个多维的组合中,微软现有的这个API,它是一个模型可以做一件事情,你要做语音识别,它就是一个语音识别的模型,要做机器翻译,机器翻译就有一个模型,要做文本总结,就有文本总结的模型,你要做计算机视觉,也都有一个这样的大模型,但是目前这个大语言模型,它不一样的地方是,很多事情可以通过提示来做而且做得非常好,这是之前没有的。但随之而来,是它的成本也上去了,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就像一个豪华的汽车和一个很便宜的汽车,这两者都有它的应用价值,你不能说现在有了一个豪华汽车,就把经济实用型的汽车说成是没有什么用。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二,ChatGPT算迈向超级人工智能的一小步,但还没达到这个目标 《科学大师》:GPT出来后,大家试用过觉得这个东西挺不成熟,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比如说,黄学东院士当选美国两院院士的时间,这个知识点它就说得不对,它给出的时间要早于您当选的确切年份,这挺让人尴尬的。黄学东: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还不够成熟。如果一个人的鉴别力不是很好,那他就容易被人工智能忽悠了。这就跟人一样的,人虽然是地球上最高等级的智能体,但有时候也会不可靠,他大部分时间是对的,但是不靠谱的时候也会胡来,而怎么样能够让这种生成式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靠谱,这是我们人工智能发展中需要实现的事情。只有把成熟的人工智能用于教育和宣传,才是对社会有益的。大语言模型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了,IBM当时的语音识别研发团队就已经推出,但当时它的识读能力有限。现在这个大模型,是从机器翻译这个领域抽出来的,用的是机器翻译的一个方法确精准变换器,它没有超越机器翻译实现新的突破,但是它看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然后预测下一个词汇怎么样,就相当于把整个搜索引擎所有文本全看了一遍,用更多的数据训练它,并加上了奖励建模和强化学习与人类的预期对齐等技术,然后通过不同的提示可以突然涌现一些令人惊奇的能力。确实能做到一本正经,显得很有智能,但是它还没法做到完全精确精准,不能完全把错误剔除,它的稳定性目前还没有办法实现的。它用的是深度学习的基础架构,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自学习并加上奖励建模,把所有的数据全拿过来,所有的语言都拿过来,根据这个它可以自己学习,就是说看了一个文章以后你下面要讲什么东西,可以不用标注的数据,它看了前面一段文章(问题),它就能知道后面一段文章,可以翻译出来(给出答案和对策),这是GPT4.0,就是自己跟自己“翻译”。这是一个大力出奇迹的事情,你用的训练数据达到一定地步以后,就会涌现很多看似惊人的东西。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改进它?使它变得更加的精确,让它给出的信息不会似是而非,对人产生误导。我认为它需要带着知识奔跑(running with the knowledge),不是通过GPT自己来解决,而是在GPT给出结果以后,还需要再加一层防护罩,对它的结果用外部知识进行核实,这涉及到对许许多多垂直领域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和鉴别能力,只有实现这一点,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使用才会更加科学和保险。 《科学大师》:可以说它还不是一个超级人工智能?黄学东:超级智能,有一个阶段性的定义。我举个例子,搜索就是一个最大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说它是超级智能,为什么?因为不管你搜什么东西,它都能给你回答。没有任何人具有搜索功能那么强大的记忆力。我们就从记忆力这一点来讲,今天的搜索引擎已经超越了我们每一个人。也许大家会说,它这不能算是人工智能。但是我必须说,记忆是智能的一部分。从记忆这个维度来看,它已经有了超级记忆的智能。它记得比我们多,算得比我们快。现在ChatGPT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认为它是原有计算机搜索技术运用的一种阶段性提升,是很大的一种提升。它把传统搜索引擎给到我们的信息,压缩成一段一段的总结、归纳,你问它什么问题,它可以完美地通过一段文章给你描述出来,不是通过传统的搜索引擎形式给你一堆不经加工的信息,而是通过对这些翻译结果的奖励排序与人们的预期对齐。你说它是不是超级智能?从记忆维度来看,它确实是。它自动生成的东西,有时候看起来还写得很“漂亮”。但是它真正有深度理解和推理能力吗?没有,它只是一种记忆压缩,然后再释放,重新展现在大家面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三,GPT有自己的“脾气”,但它不可能取代人类 《科学大师》:很多人说得很夸张,认为GPT会带来失业潮,好多工种会被替代,搞得人心惶惶的,您认为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黄学东:每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以后,总会对社会旧有的局面产生冲击,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新技术的出现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带来更多可能性。就像汽车出来之后,司机取代了马车夫,电脑的普及以后,打字员的岗位也就没有了,ChatGPT出来,会取代很多白领,但我认为它不会是简单的对白领实现取代,它让他们可以往上发展,使他们可以从很多重复性的琐碎的工作中脱身出来,能去做更有创造性和更有价值的事情。就像微软办公软件Office可以帮人提高生产效率,现在GPT这套东西整合进去之后,全新的Office会重新定义什么叫做生产力软件及相应的应用场景,这并不是说会让好多人都找不到饭碗。既使没有这种技术,我认为任何时候都会存在职业可取代的情况。要问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不可取代的?就是创造型的人才,不会失败、不会过时的,永远是人的思想,人的原创性思维,你必须确保自己有独到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把人家的东西拿过来装饰一下,这种工作的价值会越来越低。当然我不能说他绝对就没有空间,社会是多样的,各种需求都存在,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精英,非精英的普通人永远是大多数,这些人也应该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我认为需要乐观看待新技术的出现。 《科学大师》:另一个让人疑惑的问题是,不少人鼓吹说这种人工智能模型,会具备独立的自我意识或者自主意识,然后会对人类实现反超,这有科学上的依据吗?黄学东:看你怎么解释和定义这个自我意识,它作为一个语言模型,当然有它的脾气。如果说它有自主意识,那当然也没问题。我记得有纽约时报的一个记者就跟它调侃,结果这个语言模型就跟他说,唉呀我爱上你了。这个记者就说我不行,你别爱上我,我结婚了。这个模型就说,你老婆不好,我更好。这种对话,你说它是不是属于自主意识?它确实是的,就是因为看了很多这种资料,通过训练后,记住了很多东西,一不小心它就可能干这种事情。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很大的压缩器,把过去所有看到过的信息全部压缩下来,然后存放起来,一旦被触发或引导,就有这种表现。这时候你觉得它是真的爱对话者吗?不是,它只是用文字表述出来,好像它真的爱他一样。这当然不是真实的人格型情感的表露。 四,ChatGPT的成功不是偶然,一流创新需要土壤 《科学大师》:ChatGPT面世后,大家发现,OpenAI这个研发团队中有不少华人面孔。包括您这样杰出的人工智能专家,也是从我们中国走出来的,华人杰出人才的涌现,在美国是一个特别的现象么?答:我觉得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在美国都做得非常好,都很出色,绝对不能说中国人有什么缺陷,大家都不会有这样的认识。不管你是什么样的种族,什么样的教育背景,只要有能力,在美国发展的机会是很大的,它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这里不仅仅有华人面孔,各种各样的面孔都有。比如英伟达的CEO黄仁勋和Zoom的CEO袁征都是美籍华人。美国的开放性,对全球优秀人才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这成为他们的创新动力,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这里,都有一个美国梦,这也是美国强大起来、发展很快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我先后在英国和美国留学、工作,有切身的比较。美国和英国或欧洲传统的社会不太一样。英国比较传统,大家更加重视传统也比较循规蹈矩,很多不愿服从当地社会文化规范的人,早就选择来到美国。我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读博士期间,没有毕业前就去了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我英国的博士老师对我说,美国人做的研究就是世界一流的,你应该去更大的世界看看,开开眼界。他觉得英国那边人的天地还是比较小的。在我论文选题确定前,老师就资助我到美国游历,这可以讲对我一生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相信在这边工作和发展的各种族裔的人,包括许多杰出的华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科学大师》:国内就有人问,ChatGPT为什么会出现在美国,而不是出现在中国?一流的科研创新,目前是美国居多,别人只能是跟跑,为什么出现这个局面? 黄学东:这个因素太多了。第一,我刚才讲美国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开放型国家,很多元化,不管你是什么种族,只要是优秀人才,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他不会排斥异类,所以优秀的人比例很高,可以讲美国聚集了全球最聪明的头脑。第二,美国的经济基础和财力也非常强大,它现在还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它有充分的物质条件支持科研投入,支持大家去搞研发创新,它养得起这些人。第三, 美国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还不到三百年,它没有历史上的很多包袱,没有太多的束缚,做事情能放得开手脚 ,也不去束缚大家的思想和创新活力。而欧洲很多国家,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下来很多东西,有太多传统的框框,他们有很多的约定俗成。第四,美国的企业和高校交流互动非常好,人才的流动比较通畅 ,我就是从卡内基梅隆大学去的微软,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是很密切的,微软的研发团队,有很多人都是从全球顶尖大学出来的,相互结合,这也支撑了企业的研发创新,使得像贝尔实验室、 IBM当年的沃森研究中心(Watson Research Center)、微软研究院,这些研发团队一代接一代,长江后浪推前浪,都非常优秀,都对社会做出了大的贡献。第五,美国的文化中,没有成王败寇这回事,他们的价值观反而是鼓励失败、宽容失败的。创新之路必然有失败,而且会有很多的失败。你只有从失败中才能走出一条可行路径。这是所有成功者都必定经历过的。我说的这些因素,还不完全充分,但我认为,归根结底,一种自由、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土壤,对于原始创新和应用研究活力的激发,是不可或缺的。美国的科技实力能够全球领先,我想是得益于这一点。 五,如果你想成为优秀的人才,不妨听我一言 《科学大师》:如果要您对中国的大学生和年轻人一些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您会对他们说些什么?黄学东:我读的第一所大学是湖南大学,后来考到清华读研究生,然后是到英国读博士和在美国做博士后。先后经历了四所大学,再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微软工作。我就觉得,人的一生,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其实都有讲这个,但在实践中可能会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限制。我领悟到了中国的传统、欧洲(英国)的传统、美国的传统,正因为我受到那么多不同文化的熏陶,有些东西可以讲是终身受用。我给中国同学的一个建议是,你千万不要固定在一所学校读下去,本科、硕士、博士最好是读3个学校,这样至少你就有3个学校的校友群,然后你博士后也要换1个地方,至少有4个学校的校友,那你校友多朋友就多了,你的思维、视野就开阔了。很多学生本科、硕士、博士都在一个学校读,我不是说一个学校不好,但是你为什么不换几个学校呢?中国那么多优秀的学校,或者你到欧洲、美国等国外学校读,全球有那么多的好学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曾跟我的本科母校湖南大学的学生座谈中还提到这么几点,我愿意分享给更多年轻人:1, 创新很难教会,也没有普遍的适用原则,从今天开始你就要找更好的人交流,并进行更多的脑力激荡,然后在创新中快速迭代。2, 出色的执行力比好的点子难很多。我们需要既有执行力又有好点子。一个坏主意能让最优秀的执行力一事无成。毅力源于你学会了在被打倒后重新站起来。专注是提高创新力和执行力的倍增器。3, 要勇于冒险,不敢冒险只会取得平庸的成就,在你个人的职业和生活中,每年都要尝试一些重大、新颖和冒险的决定。有很多人精于算计,不敢冒险,我是湖南人,我觉得湖湘文化非常好,就是做人做事要敢为天下先,敢于冒险和尝试,同时要实事求是,追求经世致用。4, 出色的创新力和执行力可以让你变得富有,要想富有你必须培养自己拥有价值并且能够迅速增长的东西。这可以是企业、房地产、自然资源、知识产权或其他一技之长,仅仅出卖自己的时间,这只是线性增长,而且随着逐渐老去这会不可持续。5, 不要一味追逐身份地位,空有这些而缺乏实质内容是不会长久的。当你取得想要的成就后内驱力就是唯一的动力,它会推动你向更高的地方攀登,内驱力会让你努力学习新的东西,增加你的幸福感,使生活更有趣,而能防止思想僵化和老年痴呆。我当年在清华读研的时候,就觉得跟计算机交流太困难了,要是能用自然语言的方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多好。今天不管是ChatGPT还是语音识别,这个愿望已经达到了,但这还不够。要知道,这个地球上有7000种不同的语言,我们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让交流更理想,我们就要支持这7000种语言,何况这世界上每天都有某些小语种消亡,因为大的语言讲的人多,不会有问题,怎么让不同语言的人自由交流,是个很大的挑战,所以这就是我的内驱力,要让人工智能帮助大家实现更好的无障碍的交流。我们生而为人,一定要有理想有追求。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